師生同讀一本書,給學生一種引領。用教師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,以教師閱讀的情激起學生閱讀的情。引導學生走進書中,感悟語言與生活,讓閱讀成為語文學習的一道風景線。
執教六年級的語文課,對我這教了十六年的所謂老教師來講是一次挑戰,也是一次機遇。我是第一次教十一歲的孩子,教材學生都不熟;但孩子們的生機蓬勃,敢于表現常常使我的教學有意外的驚喜。比如名著閱讀。
部編本六年級的語文教材要求的必讀篇目是《童年》《林海雪原》《草房子》。如果不是執教六年級這個初始年級,我可能終身與《童年》《林海雪原》無緣了。雖然2014、2015級備戰中考時練過其中的題目,但那與真正的閱讀相比,真是天上人間。
這學期共讀書兩部,一部是高爾基的《童年》,一部是《林海雪原》。一節課45分鐘。學生自讀30分鐘,交流15分鐘。因為事前安排有任務的自讀,所以接下來的交流有的放矢,水到渠成。
一邊讀,一邊交流,就好比與學生們結伴游覽,一路走來,美景不斷。
你來做編劇
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閱讀課的交流,《童年》中兩個舅父在飯桌上就為了財產大吵起來,我先把令我印象深的這個情節給大家講了一遍:舅舅吵,外祖父罵,外婆勸,外祖父轉而怪外婆。可是書上兩個舅舅沒有臺詞。原文如下:
“兩個舅舅突然跳起來,把身子探過桌子,直沖著外公吼叫和咆哮起來……突然米哈依爾揮手朝弟弟的臉上打去,對方吼叫一聲,便和米哈依爾舅舅扭打起來……”
兩個舅舅吵架時會說什么話呢,作者沒有寫,但我們可以根據前后文給舅舅編寫一句臺詞。
誰編寫好臺詞愿意表演,毛遂自薦!好戲要上場了!
我跟學生說:“我來表演外祖父,還需要一位外婆!”自由報名后,表演馬上要開始了。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會演成什么樣。因為剛開學,學生的情況我也不了解----名字還叫不上來呢。
第一個表演舅舅的男生,遲遲不開口。我心里很著急但耐心等著,心想有可能會砸了。沒有想到他一開口的時候,我和全班同學都被驚喜到了。
只見他瞪著眼睛,指著另一個同學大聲而有力地暴躁地叫喊:“都是我的,染坊是我的!錢是我的!”開門紅!
另一個同學也不甘弱,我和另一個女同學也順利完成了外祖父和外婆的部分。伴隨著鈴聲的是我和五十位同學的激動的心情!
這種小編劇形式,這學期語文教材閱讀篇目也有幾次讓我感嘆學生的創造力,現舉一例。《月光曲》學習中有這樣的對話。
一個姑娘說∶“這首曲子多難彈啊!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,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,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,那有多好啊!”
一個男的說∶“是啊,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,咱們又太窮。”
姑娘說∶“哥哥,你別難過,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。”
這段對話,尤其是從妹妹第二次對哥哥說的話來看,哥哥很難過,妹妹寬慰哥哥。可是怎么讀哥哥的話才能更好的表現難過呢?
教師的指導一般是:聲音低沉,語速緩慢。
學生的創造力往往令我佩服,一位同學在讀哥哥這句時,創造性地加上了一個感嘆詞,效果一下子出來了。
一個男的說∶“唉……是啊,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,咱們又太窮。”
這種小編劇形式極大促進了學生讀書的興趣,而且使閱讀沒有停留在了解故事的表層,而是深挖了人物,當然也就使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有機結合了起來。
我們演一演
“你來做編劇,我們演一演”,課堂由教師和學生組成,作為教師,有的時候不一定只是評判者,也可以客串和學生一起參與,有時甚至是競賽的對手。
《林海雪原》中楊子榮上山對黑話是本書中學生最喜歡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。
—— “天王蓋地虎。
座山雕突然發出一聲粗沉的黑話,兩只眼睛向楊子榮逼得更緊,八大金剛也是一樣,連已經用黑話考察過他的大麻子,也瞪起兇惡的眼睛。
……楊子榮在座山雕和八大金剛兇惡的虎視下,努力控制著內心的緊張,他從容地按匪徒們回答這句黑話的規矩,把右衣襟一翻答道:
——“寶塔鎮河妖。”
楊子榮的黑話剛出口,內心一陣激烈的跳動,是對?還是錯?
—— “臉紅什么?”座山雕緊逼一句,這既是一句黑話,但在這個節骨眼問這樣一句,確有著很大的神經戰的作用。
——“精神煥發。”楊子榮因為這個老匪問的這一句,雖然在匪徒黑話譜以內,可是此刻問他,使楊子榮覺得也不知是黑話,還是明話?因而內心愈加緊張,可是他的外表卻硬是裝著滿不在乎的神氣。
—— “怎么又黃啦?”座山雕的眼威比前更兇。
——“防冷涂的蠟。”楊子榮微笑而從容地摸了一下嘴巴。
喜歡是前提,表演是閱讀的深化。我和學生們一起組成三組,同臺競技爭高下!
這一段的表演,有的同學刻意用了家鄉話,聽眾反響熱烈。教師的表演注意到了動作“把右衣襟一翻答道;楊子榮微笑而從容地摸了一下嘴巴。”神態心理怎么表演是個難題,師生共同討論“滿不在乎,眼威比前更兇”,結果是“滿不在乎,用笑著把眼睛挑一下表示””;最后還提到座山雕要坐著,楊子榮得站著。
教師要和學生真正互動起來,有時和學生比賽背誦如背誦文言文《伯牙鼓琴》《書戴嵩畫牛》,大家的心情包括教師既緊張又興奮。這種形式比起“我講你聽,你背我檢查,你表演我評判”來更受學生喜愛,師生的熱情都被點燃了。
師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地表演,不僅加深了對小說內容的理解,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,鍛煉了學生的能力,使師生都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。
故事匯
一本厚厚的書,多個人物,人物的多個情節,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,學生需要教師把一個人物的各種情節放在一起串講,把握這個人物。故事匯就是對小說散落在各個章節的內容進行二度創作、以全新角度闡述故事
和學生同讀一本書,我可以就某個人物、某個情節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給他們聽,時間也許是三五分鐘。我的講帶動了他們的讀的興趣,可謂促讀。
比如《童年》中的外祖父形象。不讀這本書,備戰考試的資料中對他的形象分析是:貪婪、自私、冷酷。我讀的時候讀出了外祖父的堅強、能干、愛兒女、說話幽默……因此就這個人物,我做了如下的串講:
1. 外祖父的童年
2. 外祖父的成功
3. 外祖父的祈禱
4. 外祖父當我的啟蒙老師
5. 外祖父責打我后的道歉
6. 外祖父和我一起造屋
7. 外祖父給母親準備再嫁的嫁妝
8. 外祖父喂弟弟
9. 外祖父的語言幽默詼諧
10. 外祖父拿著木棍頂住門迎戰舅舅的挑釁
學生通過教師的串講,知道外祖父這個人有血有肉,有自私嚴厲吝嗇地一面,也有刻苦耐勞、溫柔疼愛子女的一面。人性往往是復雜的。我的講引導了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,去尋找人物的不同側面,比如外婆,比如母親;更比如在我們身邊的人。
我仿佛是海邊拾貝殼的人,見到花紋漂亮的就拿出來分享給我的學生們,展示給他們;并讓他們自己也去尋找美麗的貝殼。
考一考,比一比
同讀一本書,讀完后出道題互相考一考也包括考老師,一句話激起朵朵浪花!學生熱情高漲。
學生出的題如下:
1. 列舉一例阿廖沙挨打的經歷;
2. 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上帝有什么不同?
3. 《童年》中對高爾基有正面影響的人有哪些?(列舉一人)
……
教師出題:
外祖母在家做飯,縫衣裳,在菜園和花園里刨刨地,她像一個大陀螺,被一條看不見的鞭子抽得整天亂轉,她聞鼻煙,津津有味地打噴嚏,一面擦臉上的汗,一面說:“好人啊,祝你們長命百歲!阿廖沙,我的心肝,你瞧,我們過得多么安靜!多謝上天的圣母,一切都變得這么好!”
1、以上文段選自作品《 》,作者是 。在阿廖沙的眼中,外祖母慈祥善良,勤勞能干;而 是個既殘暴又慈愛的人,曾用樹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覺,也曾教他認字,關心他成長。
2.用一個詞語概括讀完《童年》或《林海雪原》的最大感受?
……
戲曲進課堂,大家猜一猜
文字能讓讀者有無限的想象空間,聲音和畫面讓栩栩如生的文字具體可感。
通過班級QQ群,有一位利津文化館唱呂劇喜愛京劇的家長知道我們讀《林海雪原》,主動提出有機會給學生上一節課。到學期末這本書基本讀完了,我主動聯系這位家長,跟她商量上課內容,敲定課堂模式。
2018年12月25號,家長如約而至。
電影片段欣賞;家長現場演唱京劇《打虎上山》,最后又加演一段呂劇《鐵門關》。
家長表演很深情,學生聽得很認真。可是對于不常聽戲的學生和我來說,能感受到唱腔,卻聽不懂內容。既然聽了,就得了解聽得是什么吧,我一邊認真聽,一邊又有了一個想法。
這方唱罷掌聲起,我問同學們:“老師看你們剛才聽的很認真,誰能說一說阿姨唱的什么內容啊?”
同學們默默不語,完全在我意料之中。“老師也對呂劇也不了解,我們大家猜一猜,然后讓阿姨來評判。”
我點了班里平時聽課很認真,成績很好的學生。“阿姨唱的好像是拜一個人”,另一個學生也是如此回答。
“好吧,老師來猜上一猜!”
我聽得時候記住了兩句詞,什么“愧不敢當”“衣食父母”我根據詞推斷說道:“老百姓拜他,他回拜,并說愧不敢當,大家才是我的衣食父母!”
最后請家長揭曉。
通過這節課,學生們對京劇和我們地方戲——呂劇有了一點認識。
一節豐富多彩的《林海雪原》欣賞課!視頻欣賞、現場唱段,不僅開闊了的學生的眼界,而且也對激發了學生再讀的興趣,對我們這學期的名著閱讀,畫上了圓滿的句號!
閱讀成為語文學習的一道風景線。其中,美景連連,讓人心曠神怡。“你來編”,“我們演”,都是創造性的讀,師生樂在其中,一起感受到了讀書和思考的樂趣。老師的“故事匯”讓學生在茫茫大海中有了一葉扁舟,乘著它自己楊帆去領略經典,感受生活。“考一考,比一比”,“猜一猜”都是閱讀的深化,讓師生讀的更精,思考的更深。
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,學生閱讀時“要盡量去體驗作品中美好的內容和形式, 并陶醉于其中, 感受到思考的快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