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中學舉行了“互聯網+教師專業化發展”省級工作坊線下現場會,省教學專家,各地教研人員及一線教師400多人參加了此次會議。本次會議以“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優質課堂建設”為主題,探索線上研修與線下研討相結合的有效途徑,分享先進經驗,提供典型范例,以引領初中數學的改革方向,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,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點。
一.教師高超的課堂教學技能。活動進行的第二天,來自棲霞市的費老師帶來了一節<<平均數>>的課例展示。她以一段中國女排的小視頻引入課題,引出問題,層層深入,使同學們興趣盎然。巧妙的設計,親切的語言,同學們在靈魂的喚醒,智慧的碰撞中學習提升。整堂課如行云流水般,把簡單的問題講的有趣味,有深度,不但傳授知識,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。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,我們驚嘆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! 好像經受過專門的訓練一樣,還有他們對于課外知識的涉獵范圍之廣泛,令我們聽課的老師們汗顏。
二.師生的情感共鳴。一首《時間都去哪兒了》觸動了孩子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。人的一生,時間是一個變量,而爸爸媽媽的愛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常量,山大附中蘇老師引發情感共鳴時引入對內容的學習。在蘇老師的課堂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,自己解決問題。他的課將數學和哲學進行了有機的結合,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質疑思維,更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,他的語言風趣幽默,看似簡單的一節課被蘇老師演繹得充滿哲理,實在是達到了一種境界,學生收獲頗豐,老師們為之嘆服!
三.常規課的高效課堂。第二天下午我們隨機聽取了兩堂公開課,其中壽光市的趙老師講了《中位數》一節,她將本節課的學習納入到整章的學習中,使得本節課不再是無根之水無源之木,在此基礎上應用對比學習,結合情景創設動態對比,不斷地引導學生體會平均數,中位數,眾數的區別與聯系。與之同堂異構的王老師的課也極具示范性,一是課堂設計流程概念引入,概念形成,概念辨析,概念應用四個環節清晰流暢;二是設計四個貼近生活的問題組,鍛煉了學生運算能力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,三是先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,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,然后再成果展示,最后再有矯正評價,過程完整,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。
此次現場會,通過專家的引領和示范,為全省數學課堂教學工作提供了新思路,特別是互聯網的適時加入,更加速了數學課堂劃時代的改革,高效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,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自己,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。此次活動我收獲了太多的驚喜與感動,感謝現場會的精心組織者!感謝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!